配资一流股票配资网站 对话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香港工业有担当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下寻找新方向
历经多年沉淀,辉煌仍在续写。今年的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住人工智能重大机遇,推动数字经济实现质的突破,数字经济占比达45%以上、规模突破万亿元。抢抓当前AI应用发展势头迅猛、需求井喷的风口机遇配资一流股票配资网站,贵州正在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推进原有数据中心由单纯“存储中心”向“存算一体”转变,加快培育以智能算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
旅游市场的火热也带动了餐饮消费增长。美团近期数据显示,近一周,“中秋餐厅”搜索量周环比增长433%,“中秋”主题团购套餐订单量增长超76%。海底捞后台数据显示,2024年中秋假期前两天,全国海底捞火锅接待顾客超过320万人次。
穿梭在香港的观塘、红磡、九龙湾街头,不时能看到几栋略显陈旧的工业大厦。
时光荏苒,1950年代伊始,香港的棉纺织品、塑胶玩具、搪瓷厨具、保温壶、塑胶花和假发等工业起飞,开启了香港本地工业长达三十年的黄金时期。穿胶花、剪线头、串珠仔是上世纪香港人的集体回忆,亦成就了曾经享誉全球的“香港制造”。
香港立法会议员、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出身于以制衣闻名的陈守仁家族,2013年曾荣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对于香港制造业的发展,他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怀。
“很多人会说,香港工资太高,没有工业。以纺织业为例,生产线搬迁了以后,大家就觉得好像香港没了纺织业。但实际上(纺织业)的管理、总部、金融等核心功能,仍然在香港,”他笑言。
他强调,香港工业企业在全世界供应链里,长期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国际人脉资源,“香港整体的工业发展跟以前不一样,但是重要性还是存在,是要在新的背景下去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打造智能微制造集群
“这是一台可以3D打印毛衣的自动化机器,所以衣服看不到任何接缝,需要打印的款式可以提前在电脑里设定好,而且一个工人可以管四五台机器,”陈祖恒指着一台正在打印毛衣的机器向记者介绍道。
他指出,香港寸土寸金,人工成本昂贵,发展工业必须另辟蹊径,“我们可以做高度自动化,小批量可定制的智能微生产。比如生物医药、食品等,一些小型的产业群已经逐步在香港集聚。”在他看来,香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出路,是以“智能微工厂”的模式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凸显定制化、小批量生产、低库存、快速回应市场等优势。
事实上,自1980年代起工厂纷纷外移,叱咤一时的香港制造业逐渐式微,金融业和以旅游为核心的服务业兴起,制造业在香港GDP跌至不足1%。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所占比率从1980年的23.8%下降至2017年的1.1%,服务业占比则增至92%以上,约85.3%的就业人口从事服务业。
“过去我们主要是香港带钱带订单、国际关系来去内地进行生产。当时生产是比较简单,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附加值行业。但随着工资的上涨,这些行业搬迁到成本更低的城市,这是十分自然的,”陈祖恒坦言。
为此,2022年12月,在近年积极推动“再工业化”的基础上,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明确提出“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翌年7月,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心在香港成立,为企业提供最合适的创新科技方案,同时扩大新型工业化人才库以应对产业所需,助力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陈祖恒表示,香港工业界要紧跟国家的发展大局,与时俱进地“去自我改革,我们一定要继续把贸易做好,用好我们的基建。我们也要做好服务的窗口,带领不同的品牌出海,使香港真正成为一个跨境供应链管理中心。”
与内地企业“拼船出海”
陈祖恒的父亲陈守仁于1965年创立联泰集团,以制衣起家,经过50余年的发展,目前业务已经涵盖零售、酒店旅游、远洋渔业、海空物流、时尚服饰生产、地产园区开发等多个领域。在陈祖恒的领导下,近年来将联泰的生产网络由内地扩展至多个东南亚国家,并将业务拓展至整个供应链。
以纺织业为例,他指出,香港不仅要发展本土服装品牌,也要吸引内地品牌与香港企业合作“拼船出海”去发展东南亚及国际市场。据了解,联泰集团近年来便与内地运动服装品牌龙头安踏合作,组建合资公司,进军菲律宾、越南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
“以东南亚市场为例,我们已在当地建立了据点并开设了多家店铺,比如我们知道新加坡哪些商场位置优越、哪些线上平台具有影响力、仓库选址的考量因素以及产品定价策略与选品方向。因此,我们凭借对东南亚市场的理解,能够助力内地品牌加速在该地区乃至其他国际市场的发展。这一合作模式旨在促进内地品牌与香港企业携手并进,拼船出海,各自发挥优势。”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转向经济本土化发展,使得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多产业出现回流的趋势。
在陈祖恒看来,“香港作为历史悠久的采购中心,能够将订单灵活调配至内地不同城市乃至东南亚等区域,在供应链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很有敏感度。将新一代创新科技与供应链管理体系融合,以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的工业发展,这对于香港来说是最好的机遇。”
香港要秉持担当精神
《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到,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制体制。请问如何解读新质生产力?香港又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发展新质生产力?
陈祖恒:对此,我有着很深刻的感受。三中全会中的论述尤为明晰,特别是关于“因地制宜”的阐述,深刻契合了当前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回望改革开放四十余载的历程,初期我们主要依托香港的资金、订单与国际资源,聚焦于劳动密集型的简单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制造业逐步升级,产品日益精良、复杂且全面化。尤为显著的是,近二十年来,科技发展的步伐显著加快,我们已能自主拥有并推广品牌与产品,与传统仅为海外代工的模式大相径庭,产业链与产品开发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市场环境的变迁亦不容忽视。部分低附加值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位置已经相对没那么重要了,这是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结构转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生产链与供应链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如何进一步提升自有品牌的品质与价值,如何做到智能化与国际化,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香港在此进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为支持国家工业发展、贡献于整体经济提升与改革开放的深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香港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地位,积极参与并推动这一过程,把握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机遇。
《21世纪》:在新一轮的开放浪潮中,香港应如何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祖恒:香港拥有几大关键要素,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首先,“一国两制”制度为香港奠定了独特的地位。香港采用普通法系与国际社会交往,使其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桥梁与平台。昔日,香港作为引入国际订单的窗口;香港助力中国产品输出海外,同时保持其国际地位稳固,仅仅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样,由引进来转为走出去。香港在国际人脉的维系与文化交流的促进上,展现出其固有的优势。其次,正如三中全会精神所强调,要“进一步”、“高水准”地去做。香港应在国际化竞争领域为中国内地带来经验,推动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迈向更高水准。再者,香港在科技国际化交流方面亦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国际合作与科研交流的枢纽,与全球科研机构、学者及学校紧密合作。
《21世纪》:您刚也提到香港的多重优势及其在国际合作中的独特地位。当前,全球疫情后的局势复杂多变,香港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对营商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游客消费模式的转变,以及周边地区日益加剧的竞争态势。在此背景下,作为来自工业界的代表,您如何看待工业在香港经济转型中的角色,以及香港经济的未来前景?
陈祖恒:在工业领域,香港应着重于两大方向的适当调整,这与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决策精神相契合。首先,香港需秉持担当精神,紧跟国家发展理念,自我革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鉴于当前国际环境与昔日香港所依赖的优越条件有所不同,香港应继续巩固其贸易优势,充分利用好其基础设施建设,并作为服务窗口,引领中国众多产品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具体而言,香港可致力于构建跨境供应链管理中心,这一服务型工业角色对于推动香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香港应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加强协同发展,通过互动合作,实现供应链资源的优化利用,融入国家工业发展理念。此外,鉴于香港面临工厂土地面积较小、人力资源成本较高等挑战,应发展智慧型微工厂模式。这种模式虽占地面积小,但能实现高度自动化生产,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并满足小批量、定制化的市场需求。香港正逐步显现出在此方面的优势,小型产业集群如生物医药等科技行业已初具规模。
新兴产业集聚
《21世纪》:过往的调研结果显示,港资工厂在考虑是否回流香港设立生产线时,会受到土地成本高昂、人工费用增加以及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回流的意愿并不强烈。从工业界的视角出发,您如何看待这一现状?同时,基于业界反馈,对于香港未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您有何见解?
陈祖恒:在与工业界同仁交流时了解到,人们往往认为香港因高昂的工资成本而失去传统制造业基础,转而依赖其他城市进行生产活动,此现象虽然是自然而然演变出的一个情况,却也凸显了变革的必要性。我们强调,香港的工业转型并非简单放弃生产,而是向高端、高增值领域迈进。例如,现代纺织技术已实现高度自动化,单台机器如同精密打印机般高效运作。比如,单台自动化机器可能可以连续运作长达20小时,一名工人现在可以有效管理五台机器,而在过去,往往需要三名工人协同操作三台机器才能完成一件衣物的生产。相较于过去,这种人力结构与技术的双重变革,人力成本显著降低,生产效率则显著提升。这种技术革新不仅使传统行业在香港焕发新生,也吸引了更多客户群体的关注与信赖,客户群也逐步凝聚起来。在新兴产业领域,香港的优势更为显著。依托五所跻身全球百强的大学,我们拥有强大的科研领导力和创新潜力。当前,香港特区政府正积极推出多项资助计划,旨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加速了新兴产业的集聚与发展,也预示着未来产业的广阔前景。在元朗、大埔等地,一批新建工厂已投入运营,众多新兴产业正逐步布局并扎根于此。
《21世纪》:根据过往数据分析,过去15年间,工业对香港整体GDP的贡献占比不足10%,其中制造业的占比可能都不到1%。您觉得在这些措施助力之下,制造业、工业对于香港经济的贡献是否会有较大的提升?
陈祖恒:香港正处于一个转型进程之中,其传统的整体工业产业链模式正经历着变革。在此背景下,智慧微工厂等新兴业态逐渐崭露头角,这是一个过程。三中全会提到生产性的服务业,这也是香港的一个强项。香港工业总会几年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香港服务业中高达42.3%的份额均聚焦于生产性服务业,涵盖了贸易、金融、检测、质量控制、研发等多个关键领域。
《21世纪》:从数据层面来看,工业对经济的贡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
陈祖恒:确实如此,因为这些服务往往被归类于服务业范畴,但实际上它们紧密依托于工业而生。
《21世纪》:这些服务实际上是工业发展所衍生的服务需求。
陈祖恒:在审视我国当前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发展时,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具备的国际化的能力,以及对于创新科技的运用,能够推动国家新一轮的布局。
携手安踏进军东南亚市场
《21世纪》:我们过去大家所熟知的珠三角“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向现代“前研后造”模式转变。“前研后造”也就是在香港做研发,在广东做生产。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香港需要面对哪些挑战,以及如何有效促进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
陈祖恒:现在的产业链比二三十年前的情况复杂了很多。我们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加工制造,而是构建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这一背景下,香港应充分发挥其在生产性服务业、科研成果转化及国际化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具体而言,我们应深入分析每一种产品在其产业链中所需的服务,并认识到不同城市间因产品种类的不同而积累了各自独特的产业链资源。它的整体的发展布局相应也会有所不同。对于部分已相对成熟、具备出海条件的产品而言,香港更应致力于推动其国际化进程。这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本身的国际化、标准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推广的国际化。每一个产业都有其独特的国际化路径,这需要香港发挥自身在不同领域的优势。
《21世纪》:在探讨内地品牌,特别是消费品品牌的出海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联泰亦参与其中,与一些内地品牌携手合作。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在此类合作中,联泰所积累的成功经验?
陈祖恒:我们的企业在内地深耕多年,专注于运动鞋品牌的打造。长期以来,我们已从单纯的鞋类销售,转型为集运动与时尚元素于一体的品牌,且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与众多同行的竞争中,我们观察到,作为一家香港企业,我们与国外合作伙伴有联系,对国际化的环境比较熟悉。相对而言,内地众多优秀品牌虽在国内市场表现亮眼,但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往往受限于人力资源的不足及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深度,也难以倾注足够精力与时间去出海。于是,我们与国内品牌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东南亚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在国内市场我们是相互竞争的对手,但在国际舞台上,我们则并肩作战,携手合作。
《21世纪》:双方的合作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呢?是否由对方负责生产,而你们则负责品牌推广?
陈祖恒:我们的合作模式是基于对市场的开发。以东南亚市场为例,鉴于我们已在当地建立了据点并开设了多家店铺,比如我们知道新加坡哪些商场位置优越、哪些线上平台具有影响力、仓库选址的考量因素以及产品定价策略与选品方向。因此,我们凭借对东南亚市场的理解,能够助力内地品牌加速在该地区乃至其他国际市场的发展。这一合作模式旨在促进内地品牌与香港企业携手并进,拼船出海,各自发挥优势。
“香港最好的机遇”
《21世纪》:您曾提及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一国两制”的独特地位,请问在您看来,如何将香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努力,与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深度融合,进而促进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陈祖恒:以生产力局为例,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作为香港的公营机构,生产力局肩负着服务并促进香港企业发展的使命。在中国内地,我们已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州香港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得益于“一国两制”赋予我们的独特优势,使我们既能与内地紧密合作,又能与国际接轨。事实上,我们已与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设立了研究中心,并与惠普公司共同开发了3D打印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这些合作成果充分展示了香港所汇聚的国际化经验与能力。
《21世纪》:在新冠疫情期间,部分制造企业出于成本控制或者地缘政治因素的考量,将生产线从中国内地迁移至其他地区。然而,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观察到一种生产线回流的趋势。请问您从行业视角观察,是否认同这一趋势的存在?在此背景下,您认为香港面临着哪些新机遇?
陈祖恒:永远都是有危有机。尽管有迹象表明部分生产线可能因风险规避而回流,但这种回流现象跟以前还不一样。因为这些国外品牌的总部管理层会综合考虑风险管理,在此背景下,我国工业的发展必须采取“两手准备”的策略。除了西方市场以外,我们还要将目光投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市场,加速其开发与建设,并同步做好内销市场。获取订单的关键,在于培育与运用“新质生产力”,这要求我们能够去引领整个生产链、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我们的竞争力不应仅仅基于价格优势,而在于“人无我有”。
香港作为历史悠久的采购中心,能够将订单灵活调配至内地不同城市乃至东南亚等区域,在供应链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很有敏感度。将新一代创新科技与供应链管理体系融合,以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的工业发展,这对于香港来说是最好的机遇。
《21世纪》:最后,我们想就当前西方对香港的一些负面言论,请您作为工业界的代表,谈谈对香港经济前景的看法?
陈祖恒:我认为配资一流股票配资网站,短期内香港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是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性现象,每十年乃至二十年,都会伴随着阶段性的改革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香港需要与时并进,灵活调整策略,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香港需要坚定信心,认识到国家经济整体的发展对全球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好香港灵活变通、积极主动的传统优势,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培养上,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业。香港会经历阶段性的改变与转型,但这个转型会变成机遇的。